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狠抓脱贫攻坚,在省直相关部门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撑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村、示范点,以及致富带头人和金牌农家乐,乡村旅游成为青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支撑推动旅游扶贫
在海东市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军看来,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优势若能得到有效利用,能帮助乡亲们致富。马军深入农户调研,了解群众意愿,并将调研结果向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汇报,以取得支持。马军说,2016年,磨尔沟村就争取项目资金近700万元,其中,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扶贫资金150万元,青海省旅游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30万元和其他部门支持资金。截至目前,已累计使用建设资金200万元,完成“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同时,磨尔沟村结合旅游,开展了其他产业扶贫项目,扶持农户进行种养殖业和商品运输、售卖等。旅游扶贫效应逐渐显现。
朵巴营村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是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定点帮扶村。
景区带动盘活旅游资源
2016年,朵巴营村被评为“旅游扶贫村”,从相关部门争取到项目发展资金300万元。目前,当地利用这笔资金建设完成近千平方米的生态餐饮大棚,已产生经济效益。
“以前的包勒村,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今,省内的游客多了,还经常能看到外省车辆出入,这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西宁市湟中县包勒村村民老秦说。
自2016年6月举办青海省首届稻草人创意文化艺术节以来,包勒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据驻村第一书记戴航介绍,2017年,包勒村开展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等,预计投资800余万元,贫穷落后的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观。该村还建设了稻草艺术景观园,通过行业支持、公司带动、群众参与,共同开发、协同建设,打造了更多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项目,盘活了旅游资源,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青海中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向峰说,随着包勒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外地来的游客不断增多,品农家饭,住农家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包勒村旅游服务备受好评。“包勒村正在借乡村旅游之势,走向全国。”
西宁市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是景区带动整村发展的又一典型案例。2016年4月,边麻沟花海景区开业,当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万元。
政策扶持凝聚扶贫合力
2017年6月20日至10月7日,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万元。2018年初,景区为边麻沟村的9户贫困户共发放1.1万余元的股金分红,为参与边麻沟花海景区土地流转的133户村民(其中包括10户贫困户)发放土地流转资金及土地入股定额分红29万余元。
据悉,边麻沟村将扶贫资金入股青海万花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每年按分红率8%的标准分配给贫困户。贫困户不仅能收到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分红收益,还能到景区打工,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确保贫困户真正脱贫。领到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分红的贫困户高生寿高兴地说,“政府支持、关心我们,通过旅游帮助我们脱贫,我们的干劲更足了,要向着小康生活努力。”
据万花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普华介绍,目前,边麻沟花海景区共吸纳当地劳动力150余人,其中长期劳动力70余人,11个贫困户的劳动力全部在花海固定就业。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旅游扶贫也成为全省扶贫的生力军,在我省扶贫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强劲的生命力,涌现出马军、戴航等一大批典型带头人。”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青海省针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凝聚扶贫合力:召开全省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和《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启动乡村旅游“十百千万”计划;加大专业培训和项目扶持,助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产方式转变;创新扶贫模式,编制14个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公益扶贫规划;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项目的支持;组织贫困村负责人、旅游扶贫业务骨干和致富带头人参加全国性培训、赴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地方进行观摩学习。海东市乐都区朵巴营村、互助县牙合村,海北州门源县桥滩村,西宁市湟中县卡阳村、包勒村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纷纷走上了乡村旅游致富路。
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海将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4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村;联合扶贫、农牧等部门,每年对50个重点村及其休闲观光农牧业基地开展旅游扶贫;每年扶持10个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为基层培训1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和1万名从业人员,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预计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达4000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10亿元,带动2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唐仲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