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静静
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驱动,乡村旅游呈现出火热的状态。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各种资本竞相流向农村,越来越多的旅游特色村、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迷失了方向,出现了如乡村景点盲目开发、旅游活动缺乏特色、所建项目缺乏当地文化内涵等等。笔者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务农”才是根本,项目建设要有农村特征、农村文化、要有农民参与,不能“千村一面”,更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值得欣慰的是,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出现,给后续的乡村旅游建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乡村旅游,要最大限度保留村落原貌。进入朱家林,一座名为“再生之塔”立柱耸立在村口,象征着朱家林的涅磐重生。这座“再生之塔”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建筑表皮采用老门板,砖瓦,藤编、黄草等乡村废旧材料、生态材料,用一个个的碎片的展现了朱家林的风貌。没有高大的牌坊,也没有白墙灰瓦统一色调的建筑,这种既有村子原貌又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筑风格让来访者耳目一新。行走在朱家林,这种“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展现在村子里的角角落落:建民宿,用的是村民空闲的房子,外部保留原来的建筑风貌、内部进行现代化装饰,用织布机等老物件做装饰;破除硬化的水泥路,改为老石板与石子铺装,环保、干净,走上去有着山间小路的情调;拆掉了与村子风貌格格不入的广场砖,建造了有着浓厚临沂特色的干碴墙美学馆……路边摇曳的蒲苇、芒草,广场边的跌水池,都在展示着一个小山村应有的风情。因此,乡村旅游不应该是钢筋水泥的城市向农村的延伸,也不应该是水泥浇筑的道路和现代化材料的填充,而应该有着大自然的纹路和浓浓的“野趣”。
用旧材料装饰的“再生之塔"
乡村旅游,要让村民有获得感。在朱家林走走,随处可见正在忙碌的当地农民:民宿里带着围裙走来走去的阿姨,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提醒游客小心台阶;偶尔几个工地上推车的壮汉,顶着寒风干的热火朝天。再来看看他们的薪酬标准:“石匠每天150——180元、建筑工人90-100元、做民宿管家60-70元”,也许这种薪酬对一部分人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很难得。这是一个就业弱势群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一技之长,在城市务工人群中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一席之地。但是在这里,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肯干,村民的年收入水平逐渐增长,朱家林村原有的60多户贫困村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脱贫。除了在园区务工取得收入,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园区创业等途径也成为了村民的收入来源。村民在乡村旅游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是被还原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自豪感更加强烈。
村里的阿姨成了民宿管家
乡村旅游,要立足本地农业基础。乡村旅游要发展必然要寻找可靠、长期的支撑产业,门票经济显然不符合长期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找支撑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的村落以水果种植、采摘为主,有的村落以花卉种植为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他地方也能发展类似产业,盲目照搬只会得不偿失。因此,“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情况并不使用于农业发展。
在朱家林发展过程中,沂南县委根据自身农业发展情况,规划了“二带二园三区”功能分区,着力打造“土地适合、农民会种”的本土农作物——小米、珍珠油杏,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了朱家林有机小米“孙祖小米”、“高杏牌”有机油杏两个品牌和采摘、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等完整产业链。2017年,仅孙祖小米”一项便为朱家林增收41万元。
朱家林规划示意图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地方特色。要为游客营造好青山绿水、乡愁野趣,更要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要让农民受益、农业发展。同时,对当地的民俗风情、特产技艺等特色资源也要用心打造,让他们能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被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