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综艺节目中,有相当一部分依赖境外模式,原创性低,有同质化倾向。
现状:
综艺节目多“外国基因”
《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花儿与少年》《极限挑战》……如果你喜欢看综艺节目,一定能感受到,近几年来,各大卫视纷纷推出当家综艺,明星真人秀尤为火爆。爱看综艺的大学生袁满说:“打开电视,不是看到明星在带孩子,就是看到明星在泥塘里打滚、假扮成小贩卖东西。现在我都能掰着手指头说出明星的孩子、明星的妻子、明星的爸爸妈妈、明星的岳母大人……”
但是,仔细查查这些节目的“家谱”就会发现,当前在国内热播的综艺节目,许多都带有“国外基因”,尤以“韩国基因”最盛。据《2015腾讯娱乐白皮书》报告,去年中国有215个综艺节目播出,而雄踞收视率榜首前10名的,近80%是引自国外、本土落地的“综二代”。韩国的综艺模式几乎被中国引进殆尽,而我国自己的原创综艺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对笔者说:“同一类型的综艺节目同质化很严重,有的节目第一季模式很新颖,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但第二季收视率就下降了。”新浪微博网友琉璃迸迸也表示:“综艺节目全是引进的,已经让人从最初的喜爱变成厌烦了。为什么不多开发中国自己的好综艺节目?”
改变:
做综艺也需“工匠精神”
既然观众已经表示“看厌了”引进国外模式的节目,为什么电视台没有主动改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日内瓦大学博士后常江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原创动力不足,无论制作者还是播出平台,都不存在强烈的创新需求,购买并改造国外成熟模式是风险更低、可操作性更强的生产模式。二是由于播出平台太多、节目需求量太大,也导致了不同平台之间相互模仿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严重。
《通知》出台后,将有利于扭转这一局面。
常江认为,优质的原创节目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行业分工、专业精神和艺人培育机制上的。离开了这些基础,只是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是舍本逐末。在这一点上,国外综艺节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韩国综艺节目制作精良、能充分调动“偶像”的作用,这充实了综艺节目的内容,确保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
邓文卿同样强调了业务素养——他称之为传媒行业的“工匠精神”。同时,他还从受众需求角度看到,韩国对受众的研究更加透彻,我国对收视率等数据的利用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特色:
从中国文化挖掘智慧
做原创综艺节目,如何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邓文卿认为,原创的智慧还是要从中国文化中挖掘,让未来的原创综艺节目具有“中华文化基因”,才是国内节目创意创新的方向。例如前一阵子非常火爆的《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将中国最传统的成语、汉字以及文化知识作为综艺节目的核心要素呈现,就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邓文卿认为,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并不限于吟诗诵词、背成语,现代娱乐因素可与传统融合的地方还有许多。“古代的 ‘六艺’也不全是精英文化。比如 ‘射’就衍生出了很多游戏, ‘诗’ 有时也成为娱乐的一部分,‘词’在宋代本身就是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和大众的娱乐精神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中去挖掘,总能找到适合现代电视语言表达的内容。”除此之外,他认为中国综艺节目还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和技术,现代电视是一种综合的表达,灯光、音效、舞美都是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
虽然国内对原创性节目的需求很大,但邓文卿和常江都强调不能操之过急,要以宽容的心态,为节目的自由生长营造更宽松的空间。常江从电视发展大环境的角度表示:“在管理上,要明确规制机构的职权范围和节目形态内容的各项标准,完善章程;在法治环境上,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的推行和对知识产权的大力保护,保护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