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在威海建的校区已经30多年了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今年正式启用后,将有6个学院整建制从济南迁至青岛。除了山大,我省还有哪些高校在异地建了分校或校区?来山东办学的知名高校又有哪些?异地办学给当地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分校爱选威海,研究院更爱青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1984年11月,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建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协议书》,创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分校是国内第一所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团委书记王景瑞2000年从济南调往威海,他说,山大威海分校开高校异地办学先河。
紧随山大步伐,1985年哈工大与威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建设威海分校的协议;2013年11月,北京交通大学到威海建威海校区;2014年,北师大也到威海来了……
除了威海,不少知名高校还选择落户青岛。但与威海不同,“研究院”是高校与青岛市政府共建的主要项目。
除了2010年创建的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外,2013年创建的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2014年创建的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以及今年3月揭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均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
在烟台,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比较特殊。1993年,中国农大依托山东省烟台农业学校创办了烟台教学基地,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将该基地提升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
有的高校搬出去又部分迁回来
除了青烟威,为加快争引大学的步伐,同为沿海城市的日照2001年开始建设日照大学科技园(即日照大学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济宁医学院等高校相继入驻。
“2000年左右,高校开始扩招,当时位于济南历下区文化路上的山东体育学院有点装不下学生了。”据山东体育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见日照大学城有意愿引进,山体就到日照建了校区,2003年入校的3300名大一新生中,有2800人都在日照校区就读。
不过,随着山体后来在济南市长清区建了校区,不少学生从日照又搬回了济南,但体育系、武术系、运动一系、运动二系等四个术科系部依旧留在日照校区,并没有离开日照的计划,“山体在日照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不少老师都在日照买了房子。”上述工作人员说。
除了山体,曲阜师范大学是日照大学城里体量较大的一所高校。据该校工作人员介绍,曲师大原本只有曲阜一个校区,虽然曲阜是孔子故里,但终究只是县级市,为了拓展办学空间,开发学科优势,从2002年开始,将部分院系搬到了日照。
该工作人员表示,日照校区是曲阜师范大学的一部分,与曲阜校区平等,“两个校区专业设置有所不同,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基础学科留在曲阜,而法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新兴专业在日照办学。”
新建大学城富了周边八成村民
山大威海校区位于威海市最北端,靠山揽海,环境优美。2011年,它更名为山东大学(威海),成为山大“一校三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以前,山大威海校区只有3栋教学楼和6栋宿舍楼,在校生2000人,2005年,学校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在校生达到12000人,如今每年招生数维持在本科生3500人左右,进入了平稳发展期。”王景瑞指着操场的方向回忆说,刚到威海校区时,操场那片原来是苹果园,从学校往外看,远处只有一座火炬大厦,现在早已高楼林立。
不过,在一位威海当地人看来,哈工大带给威海的支持力度似乎要大于山大。“哈工大以理工科为主,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山大以文科和新兴学科为主,更多的是提供文化和服务方面的支持。”
与山大威海校区不同,日照大学城给周边村民带来了更多看得见的实惠。因为学生生活区被安排在校外,2003年,当地人张芹将学生超市开到了日照大学城四大生活区之一的文泽园。“那会儿只有曲师大搬过来了,人还不太多,一年有三五万元的收入。”张芹说,到2009年左右,大学城的人越来越多,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在日照,一直有“大学城养活了新合村”的说法。当地人表示,大学城附近的新合村、大洼村,村里80%的人都靠大学城生存,赚大学生的钱。“新合村有商业街,里面卖各种小吃,村里的日租房和月租房,也都是复习考研的学生在租。”
建了分校留下来的毕业生不多
虽然都叫山东大学,但在济南和在威海,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威海一直想改成校区,虽然2011年开始称呼为山东大学(威海),但在教育部的备案里,依旧是威海分校。”一名不愿具名的山东大学(威海)工作人员透露,与今年要招生的青岛校区不同,山大在威海与济南的校区有重叠的专业,也有不同的行政班子。
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毕业证都一样,但在人才培养上还是存在着主校区和分校区的差别。“威海这边的研究生教育差一些,有时候这边招生,但还得到济南培养。”另外,在申请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时,济南和威海的校区甚至是竞争关系。
“随着青岛校区建成,将来会有所改变,济南、威海、青岛的专业会各有侧重。”王景瑞说。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异地办学对当地发展虽有拉动作用,但可持续性一直是个问题。他说,国内不少城市的大学城或分校区建设都是扩招的结果,仅仅是量的扩张,没考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王景瑞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虽然山东大学(威海)每年面向全国招收3500名本科生,但真正留在威海的毕业生仅有两三百人。“无论是山大还是哈工大的毕业生,他们很容易就能在北上广或者其他省会城市找到不错的工作。作为小城市的威海,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
作为部属高校的山东大学,因为政策支持,威海校区可以从教育部拿到每年每生12000元的补贴。“威海校区的资金完全不成问题,但其他学校就很难说了。”山大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也是制约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