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癌症患者,最开始只是因为一些小病痛,自己不留心。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最后由小病小灾变成了难以治愈的癌症,很多癌症的潜伏期高达10年。为此,新民健康走访专家了解到,哪些症状其实是癌症的最初现象,在患上这些“小毛病”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及时治疗,不要一拖再拖,以致小病拖成大病。
肺小结节就是肺癌前兆?
年近六旬的李阿姨在体检时被发现右肺上叶有个实性结节,她非常担心会发生癌变,犹豫着是否需要切除。对此,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简红表示,由于切除整个肺叶将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肺部小结节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但不能“一刀切”。专家表示,90%的肺部小结节都属良性病变,除了肿瘤,肺内很多疾病,如炎症、感染、结核、霉菌、出血等都会形成结节。“专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接触史、吸烟史、小结节影像学形态及生长速度,对小结节的恶性概率进行评估,多数需要长期定时随访观察。”
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等改变,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死亡率位居首的肿瘤“头号杀手”。目前在中国70%~80%的肺癌病人一发现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虽说大部分结节是良性的,但并不意味着发现结节后可以置之不理。”简主任强调,良性小结节在随访期间一旦出现增大、有实性增密、结节有增强或有肿瘤微血管CT影像征这“三增”时,建议手术,以免延误早期肺癌的诊治。
胃溃疡距离胃癌有多远?
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萍教授表示,一般来说,溃疡由良性演变为恶性的几率很低,约小于1%的胃溃疡有可能癌变。然而,对于经正规治疗仍无法治愈的溃疡,需警惕其是否已恶变,此外还有部分溃疡起病即为恶性溃疡。
胃良性溃疡与胃癌虽属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溃疡型胃癌就更是如此。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呈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发作,以餐后为主,即餐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其后逐渐减轻或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生上次规律;胃癌则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不适,中晚期可出现腹痛(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腹胀、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贫血、梗阻等症状。
徐萍教授提醒,日常生活中若出现以下七种情况应当特别重视:疼痛的性质和规律发生改变;食欲明显下降;进行性消瘦;慢性贫血;腹部出现包块;出现上消化道梗阻;服用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
便血是痔疮还是肠癌?
大肠癌早期多出现的便血现象与常见肛肠疾病症状“雷同”,多被误认为痔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解释,痔疮其实就是肛周静脉曲张,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痔疮,主要与上厕所的习惯相关。痔疮导致的出血,是鲜红色的,主要是草纸上带有的,不与大便相混合,大便性状没有改变。大肠癌引起的便血有时鲜红有时暗红,一般间歇性出现,有时为黏液血便,伴有血块。大肠癌也会产生便频、腹泻或便秘症状,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腹部隐痛等,可通过直肠指检、肛门镜和结肠镜检查方便直观地加以鉴别。
周平红建议,凡20岁以上有以下表现: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隐痛、胀气;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大便形状改变,出现凹槽,或大便变细;便血,尤其暗红色或伴有血块;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腹部肿块等,应考虑大肠癌的可能性,建议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诊断。另外,个人有腺瘤、结肠癌,炎性肠病史,家族直系亲属有大肠癌或息肉的重要家族史,遗传性综合征等人群都需格外警惕大肠癌。而对于45岁以上人群,应每3-5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糖尿病患者更易得胰腺癌?
有说法称,胰腺癌的患者大多都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相较于其他人群是否更容易患上胰腺癌?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肿瘤科主任马俐君博士表示,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复杂,互相影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胰腺癌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糖代谢紊乱或糖尿病的发生。空腹血糖异常出现在约85%的胰腺癌病人确诊前3年内,糖尿病出现在约40%的胰腺癌病人确诊前3年内,这些都提示新发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特有的早期表现之一,两者间的关系在大量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因此需共同预防。除严格控制血糖外,还需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不吃烤焦、腌制食品,少吃高脂、高糖、油炸及多盐食物,增加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的摄入,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定期体检,行胰腺癌早期筛查。一旦出现腹痛、消化不良、腰酸背痛等症状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