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正确处理农产品优质化率不高,三产融合不深,资源环境约束等矛盾,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方向。
滨州市明确,今年全市农业工作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其中,粮食生产要稳中转优,总产达到300万吨以上;蔬菜生产要提质增效,总产达到310万吨以上;棉花生产要转型升级,总产(皮棉)达到7.6万吨以上。
三市同创
去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双城”同创的推进思路,印发了《滨州市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任务和创建标准。2017年,全市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在强化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基础上,积极申请认定省级、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滨州黄河边,绿色农产品”的农业整体品牌;加强“三品一标”监管,落实好“三品一标”补贴,争取年内新认定“三品”60个以上。
创响滨州优质良好棉花品牌,创建国际良好棉花示范市。继续全面推广国际良好棉花种植模式,结合农业部棉花绿色高产创建项目和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全力推进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力争全市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杜绝“三丝”污染,棉花生产轻简化、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实现节本增效20%。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创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市。着力搭建“一条热线、两个平台、四个系统”,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指导生产、引导市场、改善管理,为农民提供贴心服务。
三区同建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试验地、样板田。”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成江说,要通过梯次推进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全市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建设滨城区、博兴县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挖掘利用滨城区特色自然资源,年内完成2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加快推进中裕·黄河岸绿色生态农业创新产业园、国昌黄河生态园优质蔬菜基地及沿黄河徒骇河“两河”流域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建设。加快发展博兴县高效优质粮食产业与特色优质蔬菜产业,拓展休闲农业,配套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提升。
同时,建设以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加入沿黄示范区建设,力争新增投、融资6亿元,涉农企业年销售收入增长8%以上。
另外,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建设以乡镇为主体的3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突出特色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五项新突破
稳基础、定方向,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新突破。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建设示范方87万亩;推广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新增40万亩。继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强筋优质专用小麦60万亩以上;建设绿色、有机标准化基地,改造陈旧设施3万亩,发展可拆装式日光温室500个,推广瓜菜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10项以上,力争年内全市食用菌年投料量、产量、产值实现35万吨、34万吨、25亿元。
进一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推广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450万亩次,飞防面积32万亩。按照“减增消”并重原则,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设2个果树示范区,1个蔬菜示范区和1个粮食示范区,在大田作物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育载体、添动力,创新驱动与三产融合新突破。一方面,加大种业创新力度,年内完成3个商业化育种中心的建设启动工作,培育小麦、玉米、棉花参加试验新品系5个以上;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全市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8处以上(市级1处、县级7处以上),各县区发展乡镇新品种展示示范点3处以上、村级示范户30个以上。
另一方面,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以上,通过循环精深加工,实现60%以上农产品增值;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评选认定25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15家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
张成江表示,下一步,“要深入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助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