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平均每天有将近4000人给自己当老板,市场主体总数达710万户,位居全国第二。这是近日山东省工商局公布的一组数字。商事制度改革之后,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越来越简单,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正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这些企业“出生”之后能否“成活”?“活”得好不好?28日,省工商局发布一份省内新设小微企业活跃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山东省内新设小微企业中,中高活跃群体占比近半。
成活率:
新设小微企业开业率超七成,中高活跃群体近半
商事制度改革自2014年3月1日开始,省工商局此次调查的对象正是改革最初一年内成立的5000家小微企业,如今它们最大的刚满三岁。这一年,全省共新登记小微企业18.58万户,三分之二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三个行业。济南新登记数量占比11.8%,排在青岛之后,列第二位。据了解,调查从2016年8月底起,历时3个月,在全省17个地市的65个区县中,发放5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35份,有效回收率90.7%。
在很多工商界人士看来,商事制度改革不仅仅只看企业数量的增加,更应检验企业的成活率。
“本次调查的新设小微企业不活跃企业占27.0%,低活跃企业占5.3%,中低和中高活跃企业各占18.0%和29.2%,高活跃企业占20.6%。”该负责人介绍,“中高活跃企业合计占比达到49.8%,是带动小微企业活跃的主要群体,这些企业登记注册后积极开业,并开展了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截至调查日,新设小微企业已有超七成处于开业状态,总体开业率为73.0%,高于全国新设小微企业开业率(71.1%)1.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等对资金和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传统行业开业率相对较高。
成长账:
开业企业超八成实现营收,但盈利的不到三成
仍在营业的企业已经“成活”下来,但“活”得如何还需要用数字来说话。
开展经营的企业中,有85.4%已实现营业收入,其中收入在10万-50万的企业最多,占开业企业总量的27.5%。
从经营状况来看,盈利和盈亏持平的企业合计占七成以上,盈利的企业占26.7%,高于全国新设小微企业盈利企业占比5.1个百分点。其中,开展新产品发布、申请或被许可使用软件著作权等创新活动的小微企业以及使用互联网开展人员招聘、营销推广等活动的触网小微企业盈利比例较高,分别高于新设小微企业盈利占比6.8个和5.5个百分点。
从企业纳税情况看,58.9%的开业企业已纳税,纳税企业占比高于全国新设小微企业8.0个百分点。
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对就业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商事制度改革后一年内山东省新设小微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比开业时增长16.4%,由开业时平均每户8.1人增加到9.4人。按照73.0%的开业率和平均每户吸纳9.4人就业计算,商事制度改革一年内山东省新设的小微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27万人。
拦路虎:
初创企业缺经验技术,高收入企业忧心税负困难
盈利企业仅占26.7%,不足开业企业的三成。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
调查报告也对小微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做出了解释。“拦路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竞争激烈、利润低,经营成本高、人工成本高、租金贵,缺少资金、融资渠道少、融资难等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利润低、成本高、资金少,反映这三类困难的分别占比21.5%、20.0%和19.8%,合计占61.3%。
竞争激励、成本高、资金缺乏等在初次创业、再次创业和规模扩张企业中均是集中反映的问题。初次创业企业反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技术水平不高、创新难两类问题的较多,这也说明初次创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还欠缺一定的经验,在技术方面仍有待创新。而再次创业企业反映税收、经营场所、人员等方面等方面的困难相对较多。规模扩张型企业则反映在开展经营方面主要缺少场地和人才。
开业企业中,无收入企业占比14.6%,这也是此次调查的重点监测对象。通过与无收入企业、收入百万以下企业以及收入百万及以上高收入企业对比,发现无收入企业主要反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相对于无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来说,高收入企业对税负问题较为关心,税收困难问题较为突出。